冷饮添加剂名目繁多引担忧
近日,读者常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在超市选购冷饮时,看到一款牛奶雪糕,翻看背面的配料表发现,除了饮用水和黄桃果肉外,竟标注着磷脂、聚甘油蓖麻醇脂、乳酸、乳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瓜尔胶、卡拉胶、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香精、甜蜜素、苋菜红、亮蓝等十几种食物添加剂。淄博的王女士也反映了类似情况:“添加剂种类太多了,有些名字都没听说过。”
对此,记者在省城多家超市调查发现,多数冷饮的外包装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配料说明,少的三四行,多的达到七八行。其中,“和路雪”一款巧克力味冰淇淋蛋筒,配料表写了满满5行字,其中光是色素类的就有焦糖色、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等11种,除此以外还有乳化剂、食用香精、增稠剂等各种食品添加剂,总计达20种。大家熟知的“巧乐兹”雪糕,其多达7行的配料表中,明确标识的添加剂就多达三分之一,其中不少都是色素类的。另一款“绿色心情”,除了固定的食用香精和色素外,还含有麦芽糖醇、山梨糖醇、单硬脂酸甘油酯、吐温80、甜蜜素等近十种添加剂。对此,不少消费者表示担忧。
在街头冷饮店、快餐店、西餐厅等地方出售的自制冷饮有没有添加剂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一些地方的自制冷饮主要有鲜榨果汁、现磨豆浆、玉米汁、南瓜汁等。但在不少饮品店却根本见不到新鲜水果和榨汁机,而是将很多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放在很隐蔽的地方,遮遮掩掩地做相关操作。瓶身上标有“橙子”、“芒果”、“柠檬”等标签。
记者看到,饮品店一般的操作的流程就是挑出某种原料,舀出一勺浓稠的液体放到透明的一次性杯子中,倒上整杯水搅拌几下后就用机器封口,再将杯子颠倒晃几下,一杯“果汁”就做好了。在一些冰品店,店主一般会将一坨冰放入杯中,再铺上红红绿绿的多种水果、豆子、果冻等原料,并浇上一层稀薄的“汁”。一家冰品店的店主和记者说,这“汁”是专门调配的果酱,可以完全放心食用,但对具体的成本和调配方法却避而不答。
一家饮品店的老板直言不讳地和记者说,目前不少自制冷饮的店家使用的原料都是浓缩果汁、果粉、香精、食用色素等添加剂。该老板坦言,鲜榨果汁成本过高、制作难度大,且口感也不好,而使用浓缩果汁等添加剂不仅省事,利润也非常高,早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对此,山东省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有关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依照国家食药监局规定,自制饮料的餐饮单位须备案并公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记者在一些街头饮品店、自制饮料的酒店等,均未看到公示所调制饮料中含有的添加剂及添加剂用量。
就此,记者联系了山东省质监局食品处。相关工作人员和记者说,目前市场上的冷饮食品只要是经过产品质量认证的,即包装上有QS标志的,就是合格的、安全的,其配料表上的食品添加剂也在国家允许使用的范围。“一般来说,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名牌冷饮中的添加剂正常情况下不会超标,而一些不知名商家生产的冷饮有几率存在添加剂超标现象。”质监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冷饮一定认准QS标志。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专家这样认为,从营养学的角度说,即便是国家允许范围内的添加剂也多是为增加口感和色泽,并不是营养素,有些甚至不能在体内分解。“即使是没有一点添加剂的冰水,吃多了也会造成肠胃不适等问题,何况是高糖、高脂的冷饮。”专家这样认为,对于“三高”人群、体质较弱的儿童、孕妇等,冷饮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以及高脂肪、高热量等都是健康大忌,这类人群不宜食用冷饮。
近日不断有读者反映,市场上的冷饮产品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剂数目繁多,让人很不放心。对此,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雪糕、冰淇淋等冷饮中的添加剂竟达20种以上;不少店家自制的冷饮则由浓缩汁、香精、色素等调配而成,质量、安全让人担忧。
据介绍,作为一家高品质有机食品运营商——山东回归自然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依托,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健康、与盟者共赢、与自然共生、让心灵回归”为宗旨,以“为现代都市人提供高品质食品和健康生活方案”为企业使命,让“关爱回归家庭,让城市回归自然”。公司长期致力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诚信食品品牌,把最优质的产品组织起来,通过回归自然的连锁渠道,来满足中国日渐增长的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据介绍,公司首期投资1000万元,同国内外多家著名食品企业成为成战略合作伙伴,主要经营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十三个大类八百多个品种。公司的发展规划是:第一个三年:立足济南,布局山东;第二个三年:精耕齐鲁,着眼全国;第三个三年:打造中国高品质食品连锁运营领导品牌。
河北保定市卖油条的刘洪安至今没想明白,自己怎么突然就“火”了。原来,今年春节过后,刘洪安每天坚持用新油炸油条,不用一滴复炸油。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刘洪安的做法大加赞赏,昵称其为“油条哥”。
没有炒作,没有创新,没有秘方;只有良心,只有诚信,只有责任。“油条哥”用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油条摊中“炸”出了“良心油条”。其实,良心应是食品安全中的必备“添加剂”,每一个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该做“良心哥”或“良心姐”。如果食品安全中有了足够的良心,有了足够的自律,有了对底线的自觉坚守,那么,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将大幅度的降低,公众的放心度和满意度将大大提高。
在食品安全中注入良心是一种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第一道关口,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义务用良心守住这道关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守关效果的好坏,亦即付出良心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监管部门在第二个关口的表现,也最终会影响食品安全的成色。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付出的良心多,能够为广大购买的人着想,主动严格地遵守法律和道德,积极履行进货进料查验、索证索票、出厂检验、过期下架、不合格退市等义务,自觉和远离地沟油、瘦肉精、泛滥的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质以及各种肮脏的潜规则、行业猫腻,食品安全就有了一个比较干净的基础,监管将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更有效率和质量。
平心而论,在食品安全中注入良心也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本身的一种负责。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都昧着良心伤害食品安全,又都不敢吃自己生产经营的食品,看似保护了自己,伤害了别人,实则自己也难逃其他不安全食品之害。反之,大家都奉献出“良心食品”,人人都会受益。同时,“良心食品”还能为生产经营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利益——“油条哥”自从炸出“良心油条”后,每斤油条的价格持续上涨了一元,但消费者不减反增,即是明证。
诚然,健全的法律、尽责的监管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可以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良心付出,但笔者以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更需要主动付出良心,主动的良心才是一种自然的良心,才是支撑食品安全的主要良心,也应该是最基本、最普遍、最常态的良心。惟愿“良心油条”能够唤醒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良心。(李英锋)
“奶粉是18日买的,20日在给孩子喂奶时,发现了里面的异物。”陈女士说,不久,孩子便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现象,身上还有红斑。在超市讨要说法时,陈女士用勺子在奶粉里又发现了一束毛发,而且还发现了一根丝线类的东西。
据超市工作人员称,出现异物问题不在销售环节,应该出现在生产和消费环节。而惠氏公司则认为异物不也许会出现在生产环节。目前,通过工商部门的协调,陈女士和厂家双方已同意将奶粉送交上海乳制品质量检验测试站进行检测。
食品安全大于天。本报《食为先》专版创刊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广大读者积极为专版建言献策,提供新闻线索,反映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引导饮食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专版特别开设“维权热线”栏目,将对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问题给予监督和维权,共同创建健康、透明的食品消费环境。维权热线:。